類別/社會人物
傳主/陳崁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900-1972
撰稿者/顧雅文
彰化人,字若虛,為抗日運動中心人物之一。[註1]父陳什明,母陳許數。
大正12年(1923)12月,周天啟(另有傳)、謝樹元等人自廈門回臺時,帶回《社會階級》、《良心的戀愛》兩劇本,並加以演出。周、謝兩人向他和楊守愚(另有傳)提出創立劇團的想法,在理念契合之下,大正14年1月新劇團正式成立,由郭克明定名為「鼎新社」,隱含革故鼎新之意,成立宗旨在於提倡新藝術,促進新劇的實現。[註2]
鼎新社員一面抄寫劇本,一面排演,藉由戲劇表演等活動,掩護臺灣人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活動,先公演《社會階級》獨幕笑劇,又公演《良心的戀愛》五幕社會劇,隔年又與「學生聯盟」合作,利用暑假公演《回家以後》、《金色夜叉》、《父歸》、《黑白面》及《復仇的玫瑰》等劇,藉著戲劇呈現臺灣社會問題,深具啟蒙作用,成立後受到臺灣文化協會支持與歡迎,曾經應員林文化協會邀約,在臺灣中南部各地巡迴演出。[註3]
鼎新社發展至後期,卻因社員對劇團走向產生意見分歧,最後終於分裂。昭和元年(1926)3月,他遊歷中國後由北京返臺,目睹鼎新社因分裂而解散,不忍社團凋零,遂聯合舊有社員,將社團重新整合,成立「彰化新劇社」,宗旨為「改善風俗,打破迷信,諷刺勞資關係」,同年4月在彰化座公演三天,劇目有《我的心肝肉兒》、《終身大事》、《父歸》、《社會階級》,以及他由中國劇作改編的《張文祥刺馬》,於臺北、新竹、苑裡、宜蘭、彰化、員林、臺中、北港、大林等地展開巡迴公演。[註4]
另外,昭和元年(1926)到臺灣進行無政府主義思想宣傳的東京「黑色青年聯盟」成員小澤一,與臺北的無產青年周和成、吳滄州等人協議組織臺灣「黑色青年聯盟」,彰化新劇社在吳滄州勸誘下加入者頗多,他也是其中一員。[註5]隔年1月,他結合王萬得、高兩貴、周天啟蔡孝乾(另有傳)等人,在彰化糾集無產青年創立各業勞動工會,然而同月底,日警開始展開大規模蒐證,不但從臺灣黑色青年聯盟主要集會地陸續搜出與近藤憲二(東京黑色青年聯盟成員)的往來書信,也在相關場所查出印有「暴力,暗殺,恐怖行動」字眼的宣言書。當局遂以此為理由發動大規模搜捕,當天逮捕了44人,之後更逮捕數百人,他也因此被捕。此舉使彰化新劇社元氣大傷,之後雖然仍在各地巡迴演出,然而經費日漸短絀,無法支付開銷,在多重關係的緊密壓迫下,終於在昭和3年(1928)夏天,因經費短絀陷入困難而告停,臺灣黑色青年聯盟從此消滅。[註6]事件之後,他與蔡楨祥等人於昭和4年11月,另外籌組臺灣勞動互助社,繼續從事抗日活動。[註7]
從事新劇運動同時,也擅長創作舊體詩,為新文學運動效力,作品不輕易示人,故罕見其作。[註8]曾於大正14年(1925),與賴和陳虛谷黃周楊守愚(以上另有傳)等人組成「流連思索俱樂部」,有別於傳統文人結社,沒有固定活動時間和地點,也沒有組織型態,是一個鬆散且隨性的團體。[註9]
妻張紡,育有4男2女,分別為梅棠、波棠、婆娜、秋棠、贊棠、嬌娜。
〔顧雅文〕

[註1] 周國屏等撰,《彰化市志.人物篇》(彰化:彰化市政府,1997),頁770。
[註2] 徐舒怡,〈楊守愚的文學世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頁26。
[註3] 楊渡,《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頁55-56。
[註4]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91),頁297。
[註5] 徐舒怡,〈楊守愚的文學世界〉,頁29。
[註6] 楊渡,《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頁64。
[註7] 楊渡,《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頁64-65。
[註8] 周國屏等撰,《彰化市志.人物篇》,頁770。
[註9]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6),頁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