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黃周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和美 /和美 |
生卒年/ | 1899-1957 |
撰稿者/ | 顧雅文 |
黃周
(
臺灣
人士鑑
)和美人,號醒民,又號吾黃周也,排行次男。父黃榮,母林彩。 大正7年(1918)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同時取得臺灣公學校訓導免許狀(證書),隨即分發於彰化公學校(今彰化市中山國小)任教,同年10月取得乙種公學校教諭(教師)檢定合格。[註1]大正9年7月,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政經科,於大正13年3月畢業。後遊歷中國,訪查南京、上海民情。大正14年起擔任《臺灣民報》記者,兩年後升任編輯主任,昭和7年(1932)兼任總務、整理及學藝部長。昭和8年任上海支局長,隔年任廈門支局長,10年再任彰化支局長。昭和14年2月當選彰化水利組合評議員,10月辭去臺灣新民報社的職務,轉任彰化同志信用組合專務理事。[註2] 其經歷相當豐富,除活躍於報社各職務,昭和15年(1940)5月當選彰化第一公學校(前身即彰化公學校)後援會副會長;16年1月任彰化市會議員,5月為彰化市防衞團南分團顧問,6月任皇民奉公會彰化市支會參與,接著歷任彰化市防衛團南副分團長、南區副區會長,9月當選彰化市參事會員;17年8月受命代理彰化市南區長等。[註3] 參加新民會、臺灣文化協會,於昭和2年(1927)與蔣渭水、蔡培火、謝春木、彭華英等人發起組織臺灣民眾黨,並擔任該黨中央常務委員。[註4] 其文章勇於評論時政。在擔任記者之前,於新民會時期即是機關刊物《臺灣青年》和《臺灣》的重要作者。[註5]曾以與賴和、楊守愚、陳虛谷、陳渭雄、楊笑儂、楊木、吳蘅秋、石錫勳(以上另有傳)等人組成的「流連索思俱樂部」為名,在《臺灣民報》上發表諷刺御用士紳之漢詩。[註6]除政治議題外,亦針對婦女地位、社會平等、勞農問題、平民醫療等社會議題加以論述,提倡破除舊習俗,培養自由平等精神。他同時關心固有民族文化,如憂心臺灣孩童如鸚鵡般在唱日本兒歌的現象,倡議各方搜集臺灣歌謠,甚至是民間故事、傳說等民俗文化,投稿到民報。[註7]其呼籲獲得賴和等其他同好的支持,在一呼百諾之下,不到半年間,竟刊載百餘首。雖然百首的數量不算多,然而搜集範圍的廣泛或形態多樣,卻是超過前人。他的振臂一呼不僅促使全臺有志者響應「歌謠徵集」,也使民謠作者開始創造臺灣歌謠。[註8] 戰爭時期,臺灣總督府實施皇民化運動,強迫臺灣人改日本姓名,並要他以身作則示範,被其拒絕,殖民官員卻強迫就範,盛怒之下乾脆改姓「吾黃」,名「周也」,合稱「吾黃周也」,以幽默戲謔的手法戲弄日本人,從此以為號。[註9]戰後,行政長官公署派令為臺中州接管委員,[註10]民國45年(1956)任臺中縣大屯區署區長、[註11]10月被調派代理臺中縣政府教育科科長,[註12]並任免為臺中縣遺產稅審查委員 妻李翩翩,長男靈惠早逝,次男靈統、三男靈耀、四男靈峰,長女欣欣、次女芬芬、三女彬彬。 | |
[註1] 〈林雙和、黃周教員免許狀授與〉,《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6550冊2號,1918年1月1日。 [註2]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十週年版)》(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154。 [註3]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十週年版)》,頁154。 [註4] 周國屏等撰,《彰化市志.人物篇》(彰化:彰化市公所,1997),頁759。 [註5] 〈五四運動六十年系列討論(5)五四與臺灣新文化運動〉,《聯合報》,1979年4月26日,12版。 [註6] 〈流連索思俱樂部一晚的作品〉,《臺灣民報》,1925年2月11日,15版。亦有人稱為「流流思索俱樂部」。 [註7] 醒民,〈整理歌謠的一個建議〉,《臺灣新民報》345期,1931年1月1日。 [註8] 〈臺灣歌謠的再建設〉,《聯合報》,1958年7月3日,6版。 [註9] 莊永明,〈「吾黃周也」抵制皇民化〉,《臺灣紀事》(臺北:時報文化,1989),頁452。 [註10] 〈各州廳接管委員會職員薛人仰等54員任用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00303231038070,1945年11月6日。 [註11] 〈臺中縣政府秘書盧水源等25員任免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00303231038024,1946年1月28日。 [註12] 〈臺中縣政府職員黃周等5員調派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00303231022112,1946年10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