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經濟人物
傳主/楊宗城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員林
生卒年/1894-1984
撰稿者/顧雅文
彰化人,字耕雲。父槎海,母廖黎。為家中三男。
明治34年(1901),7歲時在復初齋書房研究漢學,後進入彰化公學校(今彰化市中山國小),於明治44年畢業。
大正2年(1913)組織義泉製酒商會,任專務理事,後因經銷酒類而解散商會。大正14年,看好鳳梨罐頭事業的前景,乃先設「義泉罐詰」,後到大新鳳梨罐頭公司任專務,成為同業組合副組合長、共販會社取締役(董事)。[註1]
昭和元年(1926)3月18日,全臺灣17名鳳梨製罐業者在高雄州廳會議室舉行鳳梨同業組合發起人會,他被推舉為製品檢查特別委員。為了推廣鳳梨罐頭事業,於《臺灣民報》以〈臺灣鳳梨事業的將來〉為題發表4篇文章,闡述臺灣鳳梨栽培狀態。他認為,對於外來種鳳梨的種植,臺灣罐頭業者應相互合作、不應惡性競爭,並分析世界鳳梨罐頭事業發展趨勢與臺灣所擁有的優勢。積極與同業商討鳳梨罐頭事業的發展方向。[註2]
昭和8年(1933)年6月,大新鳳梨以資本60萬圓成立株式會社「大新商事」,擴大營業目標為農產物栽培加工及販賣、水產物及畜產物加工及販賣、食物及飲料之製造買賣、帽子製造及買賣、肥料製造買賣、保健藥品之進口與買賣、和洋日用品雜貨買賣等。本店設於彰化市彰化字北門外,另在臺南、彰化、臺中設有工場,神戶、臺北、高雄、大連及天津則設有出張所,事業版圖擴增許多,而他則擔任專務取締役。[註3]其後歷任鳳梨共同販賣會社董事、昭和信託董事、高雄東亞飲料社長、三和水產董事、又參加鳳梨同業組合,並為副組合長,也是彰化實業協會的理事。[註4]
文化方面也多所涉獵,參與臺灣文化協會活動。文化協會新、舊派(民眾黨)出現紛爭時,曾與林篤勳許嘉種(以上另有傳)等人發起政談演說會,藉以解除民眾對於舊派的疑慮。[註5]昭和5年(1930)10月,與許乃昌黃呈聰賴和周天啟(以上另有傳)、林篤勳許嘉種、許廷燎等人一同創辦《現代生活》雜誌,其發行宗旨在於普及知識、提供娛樂、改善生活、促進社會發展。[註6]另加入彰化地區古典詩社「應社」。[註7]
戰後,大新改組為「大新罐頭食品公司」,專製洋菇、蘆筍、草菇、竹筍、馬鈴薯及各種水果罐頭,由他和其子楊正杰聯合主持,[註8]因其背景,民國34年(1945)獲選為彰化市罐頭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並兼任臺灣省工業會理事一職。同年11月臺灣赤糖工業公會成立,他擔任該會理事。因其在日治前期有經營鳳梨罐頭公司的經驗,於民國39年獲臺灣省工業會向生管會推薦,加入該會「鳳梨小組」,並參加該小組第三次會議;於會議中建議生管會向臺灣省政府陳請,准許鳳梨罐頭輸日數量與香蕉對等,引起官員重視,又建議生管會須成立一個統一外銷的機構,專責辦理鳳梨罐頭的外銷業務。日後臺灣鳳梨貿易的發展,幾乎都朝他所建議的方向進行。[註9]
民國40年(1951)7月,「臺灣鳳梨罐頭運銷聯營社」成立,任董事長。鑑於戰後初期臺灣鳳梨罐頭底價過高,外銷日本困難重重,[註10]同年8月前往日本招商,與日商洽談臺灣鳳梨罐頭銷日事宜,多方接觸戰前與臺灣有交易關係的日人,使他們對臺灣鳳梨廠情形更為熟悉並恢復信心,簽約訂貨數量相當可觀。此外,獲得日人訂貨壓縮番茄醬5萬箱,並帶回優良番茄種子回臺施種,改良臺灣番茄的品種。[註11]同年11月底,番茄罐頭工廠「大中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他獲選為董事長,除將蕃茄製品銷往日本,亦積極推銷至歐美其他各國。[註12]民國55年3月,「聯合蘆筍罐頭廠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獲選為任常務董事,[註13]民國65年獲選為董事,民國68年續任董事。另一方面,民國59年4月,擔任臺灣聯合蘆筍出口公司常務董事,[註14]同年5月,獲選為洋菇罐頭廠聯合出口公司董事等多項職務。[註15]因其在商業上的優異表現,而於民國56年11月的第二十一屆商人節大會中,獲表揚為中華民國優良商人;[註16]民國61年10月再度獲獎。[註17]
妻黃彩鳳,育有5男4女。長女玉華、長男正權、次男正衡、三男正杰、四男正秋、次女玉英、三女玉書、四女玉真,五男正邦。後再娶鄭屘,生正標、正賢、正聰、玉惠。
〔顧雅文〕

[註1]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日刊一週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頁180。
[註2] 〈全島鳳梨權威者四十餘名集員林街開秘密重要會議〉,《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4月9日,夕刊4版。
[註3] 金融之世界社編,《臺灣產業金融事情:昭和17年版產業會社篇》(全融之世界社,1943),頁73。
[註4] 謝怡文,〈論戰後臺日鳳罐貿易業者的特質:兼談謝成源對臺日貿易的貢獻〉,《第一屆謝成源先生紀念科技獎論文集》(臺北:謝成源先生食品科技發展基金會,2004),頁21-22。
[註5] 〈彰化兩派的開戰〉,《臺灣民報》,1927年9月11日,6版。
[註6] 線上臺灣歷史辭典,〈現代生活〉,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links_list.php,2014年3月30日瀏覽。
[註7] 線上臺灣歷史辭典,〈應社詩薈〉,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links_list.php,2014年3月30日瀏覽。
[註8] 〈大新興建新廠完成中旬開工增產食品罐頭〉,《經濟日報》,1977年8月1日,9版。
[註9] 謝怡文,〈亞太政治結構下的臺日鳳梨貿易〉(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頁123-124。
[註10] 〈臺銀底價過高鳳梨外銷難〉,《聯合報》,1951年10月21日,6版。
[註11] 〈鳳梨銷日前途樂觀日商對本省鳳梨極歡迎惟日進口手續尚待改善番茄醬五萬箱銷日〉,《聯合報》,1951年9月23日,6版。
[註12] 〈番茄罐頭廠昨成立楊宗城當選公司董事長製品擬銷日本歐美等地〉,《聯合報》,1951年11月29日,6版。
[註13] 〈蘆荀聯營公司選舉理監趣聞〉,《聯合報》,1966年3月20日,5版。
[註14] 〈聯合蘆筍出口公司楊木科當選董事長〉,《經濟日報》,1970年7月30日,6版。
[註15] 〈菇罐聯合出口公司顧士奇蟬聯董事長〉,《經濟日報》,1970年5月6日,6版。
[註16] 〈優良商人今天接受表揚〉,《經濟日報》,1967年11月1日,1版。
[註17] 〈台省納稅優良商人揭曉定商人節表揚〉,《經濟日報》,1972年10月26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