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施學習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鹿港/臺北 |
生卒年/ | 1903-1995 |
撰稿者/ | 李昭容 |
字鳩堂,生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錢江鄉,3歲隨父貽恭遷臺,卜居鹿港。父開設「泉成行」,經營有成。母為施陳琢。 大正7年(1918)自鹿港公學校畢業,繼進入「鹿港簡易商業學校」就讀。大正11年赴日本,入東京主計高等學校,於昭和3年(1928)進入日本大學高等師範部,研習教育理論及實務;昭和6年畢業並取得文部省中等教員修身科檢定合格,是年再進入同校「法文學部」文學科攻讀文學。[註1]
施學習作品《白香山之研究》
(
李昭容
提供
)昭和7年(1932),與東京留學生蘇維熊、王白淵(另有傳)、吳天賞等同好創立「臺灣藝文研習會」,並發行《福爾摩沙》雜誌,為臺灣新文藝運動的代表。昭和9年以《白香山之研究》畢業於日本大學法文學部,此論文獲文部省褒獎。[註2]昭和10年,參加文部省高等教員文科檢定合格,獲日本大學附屬第二中學聘為漢文學教員。隔年,完成重要學術著作《中國韻文發達及變遷概觀》。昭和12年獲日本大學法文學部聘任為講師,講授中國文學史。總計自大正11年至昭和12年,他負笈日本16年,終達到初步的文學成就,更奠定日後從事教育的基礎。 昭和13年(1938)返臺,進入《臺灣新民報》,擔任漢文版編輯。昭和16年,為使臺灣人了解中國韻文之源流及範疇,在該報連載〈中國韻文發展概要〉一文,計8萬言,為當時臺灣文壇一大盛事。昭和17年,因言論管制日緊,他離開報社回鹿港「泉成行」擔任總經理,時值戰爭後期,百業蕭條,因此沉潛於家鄉3年。[註3] 戰後,轉入教育界服務。民國34年(1945),任教於臺北市靜修女中,隔年受聘為臺北市立大同中學教務主任,另於私立延平學院及實踐家專兼任國文教授,民國38年擔任臺北市立女子中學(今金華國中)校長。其治校著重人格教育、精神陶治,以身作則;又善用學校優越的地理位置,延聘名師,活化教學,更整建校舍,美化校園,成為臺北市頗負盛名之學府。他在主持校政期間,堅拒教師及家長送禮,設置學生獎學金,誠為一廉潔高風之教育家。擔任校長達20年,至民國59年退休。 自教育界退休後,旋即轉入出版界,與友人合營「維新書局」,以編印優良教科書及古典文學為主。同時,也參與臺北市國際獅子會,對社會賑災、卹苦、救貧、助學等多所捐輸。曾擔任第十屆北區會長,頗獲獅友之口碑。民國47年(1958),發起創立「臺北市施姓宗親會」,以服務彰化縣旅北宗親,增進宗親福利為宗旨,被推舉擔任理事十餘年,出版《施氏世界》,深受宗親愛戴。[註4] 民國71年(1982)為回饋鄉梓,與鹿港鄉友林坤元、施人豪、許漢卿(以上另有傳)、蔡志展等發起組織「鹿港文教基金會」,以倡導鄉土文化,整理地方文獻史料,推廣傳統技藝,維護優良民風及古蹟,負起文化傳承之使命。他捐出26萬元,並被推為創會董事長,時雖已80餘高齡,每月仍不辭勞累,從臺北返回鹿港主持會務;此自其年少於東京成立「臺灣藝術研究會」宣揚文化理念,歷50餘年仍不變其志。基金會又舉辦書畫聯誼會、民俗才藝等多項活動,出版《鹿港風物》、《鹿港寺廟大全》、《鹿港諺語釋語》、《黃政彥書畫專集》等叢書文獻。[註5]
施學習﹙左﹚與陳家琛合影
(
陳正憲提供
)晚年與故鄉好友在臺北創立「樂老會」,社內成員多為鹿港旅北友人,如施江西、洪炎秋、丁瑞魚、黃烈火(以上另有傳)、許媽瞈、黃奇正、郭乞、侯明輝等人,每月聚會一次。[註6]其於民國84年(1995)去世,享壽93歲;詩人許漢卿著詩:「鹿江耆老仰斯人,著述培才等一身;文化弘揚心力獻,巍巍學者國家珍」,誌其一生。[註7] 他事父母至孝,奉侍父親至90高齡;2歲時母歿,奉侍繼母至105高齡。妻為許金,育有長子景、長女窈窕、次女舒君,及義子敏聰,分別在財經、科技、醫護界有所成。[註8] 〔李昭容〕 | |
[註1] 蔡志展,〈實事求是的校長—施學習〉,收於伍振鷟等人著,《教育愛:臺灣教育人物誌Ⅵ》(臺北:國家教育院,2012),頁25-26。 [註2] 施人豪,〈再版序〉,收於施學習,《白香山之研究》(鹿港:鹿港文教基金會,1984)。 [註3] 蔡志展,〈實事求是的校長—施學習〉,頁26、31。 [註4]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頁82。 [註5] 蔡志展,〈實事求是的校長—施學習〉,頁39-42。 [註6] 林哲璋,〈「國語日報」的歷史書寫〉(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頁274;許涵青,〈旅北鹿港鄉賢—許媽瞈先生訪問記〉,《鹿港中學校友會刊》14(1995),頁1。 [註7] 許漢卿,〈追懷鹿港已故教育家施公學習先生〉,收於施隆民執行總編輯,《施氏世界》(彰化縣鹿港鎮:世界臨濮施氏宗親總會,1997),頁142-143。 [註8]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頁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