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許文葵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鹿港/臺中
生卒年/1900-1968
撰稿者/李昭容/許嘉勇
鹿港人,戶口名為許媽癸,又名鵑魂、問逵、文逵,譜名遜葵。父為武進士肇清(另有傳)之八弟肇南,母為黃網,文葵後過繼其伯梅舫(另有傳)為三子。許氏家族二十八世的肇波、肇清、肇祥(梅舫)以及二十九世的遜進,分別獲得武庠生、武進士、武庠生、武庠生等武科舉銜,但其族人仍舊渴望文風傳家,因此二十九世原為遜字輩的昭穆,後又改為「文」字輩,即「文葵」名之由。
少年時讀過漢學,深受詩人施家本(另有傳)的啟發,民族意識滋長。公學校畢業後入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今臺中一中)就讀,大正8年(1919)成為該校第一回卒業生,後任臺中州州廳書記。任職公務時積極熱誠,在同輩中出類拔萃,深獲上司肯定,於是在昭和6年(1931)被任命為臺中州知事專屬的通譯。[註1]昭和7年10月1日任福興庄第二任庄長,[註2]其宿舍花園「鹿門莊」位於鹿港國中北邊校長宿舍旁,蓋取鹿港門戶之意。
左起許文葵、洪炎秋丁瑞圖丁瑞圖提供,李昭容翻攝)大正6年(1917),年僅18歲即與鹿港好友洪炎秋莊垂勝葉榮鐘(以上另有傳)等人共創《晨鐘》手抄迴覽雜誌,以抗議總督府實施「六三法案」,剝奪臺人言論、出版、結社、集會各種自由,其因文才被推為總編輯。[註3]大正9年,日本文學家佐藤春夫受臺灣總督府招待來臺遊歷時,他時任州知事通譯而擔任通譯,日後佐藤有〈殖民地之旅〉一文之創作,其中所描述的A君即文葵,文中A君對殖民政府多所批評。
大正14年,他與丁瑞圖(另有傳)提倡由鹿港街有志青年組織「鹿港乙丑會」,以啟發鹿港文化;[註4]昭和6年再與好友賴和周定山洪炎秋葉榮鐘(以上另有傳)等人共組「南音社」,隔年並發行特別強調臺灣話文與民間文學的《南音》雜誌半月刊,以提升臺灣文化與地方風氣,並對抗殖民體制所挾帶而來的現代性。[註5]
他年輕時才氣煥發,能言善道,假期常從先儒洪棄生(另有傳)學詩文,曾為大冶吟社、聚鷗吟社及洛江吟社等詩社社員。[註6]個性直率,好跟日本人抬槓,為臺灣人吐氣,其父常說「此子我家不可有,我族不可無」,[註7]葉榮鐘對此句鄉愿話語,另加以詮釋:「意謂反抗日本的統治,臺灣人之中不可無這種人,但我家中不可有這種人,蓋恐禍延三代也。」[註8]昭和9年版的《臺灣人士鑑》將他列名於上,並有頭腦明晰,興趣為讀書、詩作等評價。
民國36年(1947)加入臺灣中部地區重要詩社櫟社。戰後擔任臺中一中國文老師,以臺語授課,民國44年自臺中一中退休。民國46年櫟社諸社友擬重整旗鼓時,推林攀龍為社長,他擔任幹事,當時假霧峰萊園中學禮堂,做為櫟社重整後的首次雅集。
娶秀水馬興益源大厝陳傳誼長女陳玉燕為妻,育有4子,長子汝言、次子汝專、三子叔蓀、四子季耕。次子汝專,因其母舅無嗣,「抽豬母稅」過繼給陳家的四房。
〔李昭容/許嘉勇〕

[註1]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4),頁198、199。
[註2]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日刊一週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頁40-41。另昭和九年版《臺灣官紳年鑑》則記載為昭和8年任命為福興庄長。
[註3] 洪炎秋,〈「晨鐘」偶憶〉,《三友集》(臺中:中央書局,1979),頁365;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1995),頁360-361。
[註4] 《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7月20日,4版。
[註5] 陳芳明,〈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年代臺灣作家與民間想像〉,《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2004),頁75-87。
[註6]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詩社的盛況和發展趨勢〉,《鹿港風物》11(1988),頁18。
[註7] 洪炎秋,〈佐藤春夫筆下的鹿港〉,《三友集》(臺中:中央書局,1979),頁301。
[註8] 葉榮鐘,《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71),頁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