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政治人物
傳主/陳質芬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鹿港 /鹿港
生卒年/1873-1926
撰稿者/李昭容
鹿港人,字織雲,舊名文錦,為慶昌行郊商後代。父陳祈(另有傳),字秋鴻,母車琴娘。陳祈曾受清同治皇帝封贈為布政司經歷,後經由捐納升為五品官之同知銜,為鹿港著名古蹟「十宜樓」主人;[註1]生有5子,質芬排行3子。
質芬兄長早逝,明治29年(1896)他依父親遺言主持派下鬮分,從鬮書內容可知自清末以來,陳家已由郊商蛻變為地主,不再經營兩岸貿易。日人主導調查的《臺灣鹿港風俗一斑》記載「富有家」諸多人,質芬以「慶源」列名,資產約七、八萬。[註2]
明治35年(1902)8月,臺灣總督府授予紳章,同年被任命為鹿港公學校(今鹿港國小)學務委員,並出任許厝埔區長。明治38年許厝埔區改為頂厝區,續任區長,共連任18年,因此住宅十宜樓被稱為「區長衙」。同年,亦與彰化吳汝祥及中部地方士紳,以大租權補償公債券充做股本,成立「株式會社彰化銀行」。彰化銀行共有5名取締役(董事):彰化街吳汝祥吳德功楊吉臣李雅歆及鹿港施範其(以上另有傳);監查役(監事)由他與鹿港辜顯榮(另有傳),田中陳紹年(另有傳)及彰化楊宗堯擔任,且任職十餘年。明治42年當選鹿港製鹽株式會社取締役,歷任重役多年。[註3]
此外,與鹿港士紳莊士哲莊士勳王舜年(以上另有傳)於大正3年(1914)申辦「文開書房」,致力漢學傳承。[註4]因與辜顯榮交情匪淺,兩人曾計劃於鹿港街架設電燈;並將陳家公業,即今鹿港民俗文物館之「古風樓」(今中山路152號),以典借名義給辜氏,古風樓便成為辜家私塾及大和洋行的一部分。[註5]
擔任區長期間,明治41年(1908)因公務費不敷使用,故與族親關係人陳藻雲、陳澄雲、陳錫綿(子敏,另有傳)及陳天賜協議,將陳家位於馬芝堡外中庄(今福興外中)兩筆陳聚德(慶昌之堂號)家族共有土地出售予他,他再將土地出售予埔鹽陳奇灶(另有傳)。[註6]至大正時期,他的資產已減至約2萬圓。[註7]
除了致力於公共建設,亦常參與藝文活動,相較於其堂叔,即櫟社創始人之一陳懷澄(另有傳)於詩壇的活躍,表現較為低調。鹿港相關詩社中無其名,只能從合照中發現他的蹤影,而《櫟社沿革志略》中也可看到他以「客」及「贊襄社員」身分出現在櫟社社員聚會之中。[註8]
其宅第十宜樓又稱「聚星樓」,以文人雅士的藝文活動聞名,分別為: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櫟社有多首詩作以十宜樓為主題,如賴紹堯(另有傳)作〈聚星樓放歌呈槐庭社弟〉,林癡仙著〈十宜樓夜集作〉,莊雲從著〈呈十宜樓主并織雲藻雲嘯凌若諸兄〉。櫟社社員訪陳懷澄時,亦常借住十宜樓。[註9]
另外,根據日治時期《寺廟臺帳》的記載,廈郊會館萬春宮的管理人為「鹿港新興七十六番地的陳質芬」,這塊土地登記所有者為廈郊會館,可見萬春宮自創建以來即由慶昌郊行創始人陳克勸(另有傳)的子孫相沿管理。但日治以來廈郊瓦解,萬春宮蘇府王爺廟宇頹敗,一度被日人強佔為郵便局暨辦事人員宿舍。昭和3年(1928)8月,王爺廟名義人變更為陳懷澄,可知因質芬過世,故變更管理人。後任職街長的陳懷澄拆除其上建築物,捐出土地改建為鹿港公會堂,因此至是年9月,該地業主已變更為鹿港街役場。[註10]
又,其為慶昌大房,家號「榮禧堂」,堂叔七房陳懷澄於《南部臺灣紳士錄》記載其商號為「榮裕號」,四房陳植竹派下則以「榮茂堂」自稱,這應該是陳家在分家後各房以茲分辨的堂號。[註11]
妻李淑質、黃阿字,共有2子3女。長子錫命,臺北師範學校畢業,任職於臺中彰化銀行,為鹿港文開書房的設立者,並與父共同經營糖廠生意;次子延禧,曾至海南島醫院任職事務員,戰後擔任海口第一區區長,回臺後至臺灣電力公司就職,退休於臺灣電力公司彰化區處;長女阿慰,留學日本,為齒科醫生,適日人杠芳信;次女阿好,適彰化議會副議長吳在琨(另有傳);三女陳阿嫈適詹以昌,詹氏畢業於廈門集美師節學院,參與文化協會和臺灣共產黨,後與妻轉至中國大陸發展,出任中國政協委員。[註12]
陳質芬寄予傅錫祺之賀年卡 , 按其筆跡應為陳懷澄所書 ( 廖振富教授 提供 )
〔李昭容〕

[註1] 其受贈之敕書今典藏於鹿港民俗文物館,內文同時以漢文及滿文讚美陳祈之父陳宗元善積於身、教子有方,追贈其為儒林郎,其生母張氏壺範宜家、夙協承筐之教,受封為安人;而布政司經歷銜陳祈持身恪謹、服官奏績,封為儒林郎,其妻林氏含章協德、內治相成,封其為安人。
[註2] 李昭容,《宜樓掬月意樓春—鹿港慶昌家族史續探》(臺中:晨星出版社,2015),頁139、140。
[註3]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頁207。
[註4] 單文經,《鹿港鎮志.教育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頁50。
[註5] 根據日治時期土地登記簿可知,陳質芬是以七兌銀壹千九百円典給辜顯榮;至1963年辜家再向陳家祭祀公業承買二分之一地權,而1973年古風樓成為財團法人民俗文物館一部分,陳祈及慶昌郊商相關文物皆借展於鹿港民俗文物館。
[註6] 陳仕賢編,《埔鹽鄉大有陳順昌號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頁81。
[註7]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頁207。
[註8]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臺北:臺灣銀行,1963)之頁6-7有陳質芬在1910與1911至臺中參加櫟社成員聚會。
[註9] 李昭容,《鹿港意樓—慶昌行家族史研究》(臺中:晨星出版社,2011),頁128-129。
[註10] 《寺廟臺帳》彰化郡(5)鹿港街(一),頁564。
[註11] 李昭容,《宜樓掬月意樓春—鹿港慶昌家族史續探》,頁100。
[註12] 參考陳家戶籍謄本;陳正剛(陳質芬孫)、林鸞(孫媳)口述,李昭容訪問,2014年2月9日於鹿港李宅。